雨果巴拉:行业北极星Vision Pro过度设计不适合市场

影创孙立解读:2022年下一代Quest将开启VR新里程碑

查看引用/信息源请点击:映维网

影创科技孙立剖析下一代Quest

映维网 2021年11月10日)在10月底,已经改名为Meta的Facebook公司举行了一场可能是迄今为止最糟糕的Connect大会——不厌其烦的Metaverse和隐私论调让很多会议观看者大为吐槽。尽管如此,考虑到会议开始前有关“Quest Pro”的爆料,这场会议可能深藏了一个全新的VR时代,抛出了下一代一体式VR头显的技术发展方向,也铺垫了下一个VR市场发展目标。

Meta(Facebook)宣布将在2022年上市下一代Quest头显,该头显在光学显示、MR功能、手部交互、手柄控制器定位追踪等方面应该会有重大的变化。为了更深度地解读下一代Quest头显,映维网与影创科技创始人孙立先生进行了深度探讨。孙立表示,影创科技一直在积极关注Meta公司的AR/VR前沿技术,同时为了跟进这一领头羊的步伐,影创科技也在积极研发相关前沿技术。

以下是映维网与孙立先生的对话整理:

映维网:从产品技术的角度,你怎么看今年的Facebook Connect大会?

孙立:其实AR(Project Nazare)、VR(Project Cambria)两个东西都发了,但可以看出AR还是更遥远的产品。扎克伯格在几年前的采访中也说过,如果要实现轻薄型AR眼镜,可能还需要十年。所以在AR上,并没有往真正量产的产品化(消费向的产品化)方面去做。

对于VR,目前已经做到了一个近千万级的年销量,再加上现在也能充分运用VR产品上的Camera做See-Through。这次大会的VR产品对See-Through的探索非常强烈。通过See-Through,它可以实现部分AR功能。从这次大会可以看出,Meta致力于把整个 VR产品变成一个生产力工具,变成一个效率工具,而不仅仅是一个娱乐游戏工具。一旦成为效率工具,销量就会得到更进一步扩张,变成电脑/手机级别这样的平台。

接下来,我认为Meta公司会把主要消费级产品放在See-Through的VR产品上面,同时继续做AR技术的探索,直到AR可以做到真正轻便的时候。现在,无论从任何的技术角度、电池角度、光学角度,AR眼镜都做不到普通眼镜大小,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东西就不太可能变成一个真正的消费级产品。

所以,AR这条路是继续探索,VR这条路是通过See-Through的方式实现AR。

映维网:这次大会演示了代号为Project Cambria的下一代Quest VR头显。但从演示视频可以看出,它跟会议前泄露的图片效果图等基本一致。虽然我们知道的还非常有限,但从技术的角度,你会如何评价这么一款设备?

孙立:其实在这之前,我们也有得到一些消息,对这款产品还比较了解。先从技术角度,它是款很典型的Pancake光学VR设备,会上也展示了光学图,这种光学设计的好处就是可以让眼镜变得更薄,从七八厘米变成两三厘米的厚度。我们做头显这么长时间,很清楚整体尺寸最占设备重量,而不是说某个光学器件更会占重量。如果产品做得比较厚,外壳要把整个包裹起来,其中结构件的重量就会比较重。一旦体积给减少了,重量就可以大幅下降。

Pancake光学方案也带来了人体工学的改进,它这个人体工学和我们的“骐骥”非常像,这也是我们探索这么多年来最为舒适的一种佩戴方式。它不是通过勒住你的脸颊,而是像帽子一样通过额头和头部的环式佩戴。Quest 2其实是用橡皮筋勒的方式,不加舒适套件的话,对脸部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用这种额头和环式的佩戴方式,即便有更大的重量,佩戴体验效果也要比Quest 2更好。以前别的厂商也出过这种Pancake光学的设备,但是是用眼镜的佩戴方式。眼镜佩戴方式有个问题,就是鼻梁要受力。人类的鼻梁受力能力其实不太行,一个戴眼镜的人如果戴稍微重点的眼镜,压着鼻梁就会不舒服。

从技术角度,更加重点的是,它这次用了全新的See-Through方案。从公布的视频看,它能够彩色地看到外面的世界,而且本身彩色的还原度以及这个色彩下的清晰度、分辨率,看起来都比较高。虽然只是个视频示例,但Facebook应该不会做太假的视频示例。如果真是视频里那样,那么它在See-Through算法上做了非常多的功夫。一般来说,实现这样高清的See-Through,需要用到两个RGB Camera。之前有消息称,它是用一个RGB Camera和两个灰度Camera,做重构渲染,但这样的方案应该达不到视频里的效果。如果要达到视频里的效果,应该需要用两个RGB Camera,所以我觉得它很可能用了两个广角RGB Camera。

另外,因为它头显上已经有两个RGB的Camera,所以不太可能再用四个常规的灰度相机/红外相机去做手柄的追踪。如果这样做,就会有六个相机,整体功耗(很大)就不太科学。从之前的泄露图以及这次视频可以看出,它的手柄产生了巨大变化,不再是由头显对手柄进行定位追踪,而是由手柄上自带的三个或者多个Camera进行自我追踪,每个手柄都能自己做SLAM。也进一步表明,Facebook在计算机视觉领域做得越来越深,优化得越来越好。在这样的结构下,因为可以做See-Through,就可以有更大范围的活动,让人在一个更大的场景里走动。你可以把你整个家、整个房间、整个环境,作为虚拟跟现实的结合。这样对SLAM的要求也会更高,因为它不再是原来几乘几的活动范围,而是在划定一个范围后可变成一个开放空间式混合现实体验。

我认为这些就是Facebook这一代Quest头显的重要技术和一些改进。

映维网:刚有提到Pancake光学带来的外形尺寸变化,重量可以降低很多。目前Oculus Quest 2的重量是503克,你觉得下一代Quest会有多重?

孙立:从视频我们可以看出,下一代Quest应该是把电池后置了,整个头环的重量估计会有200多克,前面的重量可能可以下降到100多克,整个产品我认为会在400克左右。如果用的材料好一点,可能可以做到380多克,如果要降低成本,可能会稍微略重一点,但无论如何实际上的佩戴感受都会有大幅的提升。第一前后配比的重量,第二环视的佩戴,这两种方法可以让整个佩戴感受会更加舒服。

映维网:刚提到这次大会演示的MR视频效果,从黑白变成彩色,这有什么挑战?

孙立:其实整个挑战是一整套系统架构,而不仅仅是色彩一个挑战。

Quest的四目灰度相机既要做SLAM,也要追踪手柄控制器。这些灰度相机有一个“长短曝”的功能,第一帧长曝光能够做SLAM,第二帧短曝光能够追踪手柄——在非常短的曝光时间里配合手柄上的灯环点亮。

但如果要用RGB相机的话,首先RGB本身就不能够很好地识别红外光。一般来说,RGB是要给人看的,人眼又看不到红外光,所以它一般都会加一个红外滤光片,这样才能够把色彩还原到人眼。这种情况下,RGB相机可以用来做SLAM,但不能用来做手柄追踪。对于SLAM,需要支持全局曝光的RGB相机,而不是普通卷帘逐行曝光的RGB相机。对于手柄追踪,手柄控制器就必须要有自己的追踪系统。

初步分析,用两个RGB相机就可以做到一个比较不错的SLAM效果,因为这两个RGB相机相对来说会比较广角。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它不仅仅要做SLAM,还要做手势追踪。对于手势追踪,RGB相机要比灰度相机更好,具备更好的鲁棒性,因为它会得到更多的色彩信息,所以可以做到更加精准的手势识别和追踪。

从技术难度上,这个变化带来的主要挑战有两块:摄像头位置扭曲和延迟。

摄像头位置扭曲,也叫CPW。因为摄像头和人眼不在同一个位置,但又要把它模拟到人眼同一个位置,这就需要进行位置调整。这个调整不是二维的调整,不是简单的旋转或裁切就可以做到,而是一个三维的调整,要把里面的三维进行重构。

第二个降低延迟是个比较难的问题。相机本身具备一定物理延迟,灰度相机的延迟在十几毫秒左右,传统RGB相机的延迟在三十毫秒左右,比如iPhone的RGB相机。物理延迟天然存在,要怎么把RGB相机的物理延迟做到非常低呢,这里会用到两个技术:重构和预测。

预测基本就是用ASW来做,对每一个像素点进行像素点的矢量运动估计。当你移动的时候,你会得到两个帧,通过这两帧的帧差,能够预测出下一帧。比如说,一个杯子在你正前方,然后你头往左转,杯子就会往右偏,它第二帧就是往右偏了一点,第三针可以预测它应该还会再往右偏一点。

通过这种线性预测,能够预测一两帧之间的这种可能性,但是光有预测还不行,因为预测是种不准确的方案,它只能降低人们感受上的延迟,并不能真正地降低纯物理世界的延迟,这时候就要用到三维重构技术。

我们在研究Quest See-Through的时候,已经可以明显地发现,它对整个三维世界是有一个重构过程,不仅仅是预测加上简单ATW的方式,而是把整个三维世界的深度信息给计算出来,利用这些深度信息重新把你看到的二维画面解算出深度缓冲区。

当你在运动的时候,因为延迟图像画面还没过来,就拿上一帧画面加上对上一帧画面的深度缓冲区,生成一张新的画面,就是三维重构后的二维反投影,投影到屏幕上。因为RGB相机的更大物理延迟,同样分辨率下,延迟一定会比灰度相机更高,这种情况下三维重构加反投影的方式就更加重要了。

Facebook在演示视频里大秀See-Through办公环境,在现实世界中打开多个屏幕,甚至可以在自己的办公桌上写字,这证明已经做到非常低延迟的效果。如果做得好,可以接近零延迟——可以理解为整个现实世界并不是被拍摄出来的,而是被渲染出来的。真实三维世界被拍摄出来,物理延迟天然存在,但如果把它重构并重新渲染,也可以把延迟降到接近零,只不过其中的算法确实非常难。

映维网:最近Facebook又发布了提高帧率新方法Application Spacewarp,它和Asynchronous Spacewarp有什么不同

孙立:Facebook把Application Spacewarp也称作ASW,这两个算法不仅名字类似,功能也类似。我猜测,Application Spacewarp其实就是之前Oculus Rift上的ASW 2.0,它是ASW 1.0和PTW的叠加。我们回到上一个问题,ASW1.0可以做预测补帧,但偶尔也会有一两帧的丢失,而ASW 2.0则可以填补这个丢帧问题,同时还可以让应用程序以低至一半的帧率运行。

假设在90fps的帧率下运行,理论上ASW 2.0可以为应用程序提供22ms的帧间隔渲染时间,即便去掉ASW + PTW的开销,估计依然会有13ms - 16ms左右渲染时间,相比ASW 1.0的原先11ms中只有9ms可用于渲染,ASW 2.0提高非常多。

让应用程序以低至一半的帧率运行,那么每一帧都要做一次补帧,而且这个补帧必须精准,不能是纯预测。这就需要结合PTW技术,通过计算最新位姿(位姿仍然是90fps来获取)与上一帧的差,再通过Z-buffer深度图对原图进行扭曲,最后再基于扭曲的结果做ASW 1.0,最终结果比只使用ASW1.0准确得多。

我一度以为Quest早就实现了这个功能,影创也早就在Tesseract系统上支持了这项技术,看来比Quest更早地应用到了实际产品中。

映维网:如果用同一套算法,只是从灰度相机改成用RGB相机,设备基于SLAM的定位追踪性能和效果会不会降低

孙立:同样的算法肯定会不一样。在RGB里面取特征和在灰度里面取特征,性能就会差很多。RGB信息量更大,如果你用同样的算法,它的延迟可能会变大,所以还需要额外的技术优化,来改善头部的定位追踪效果。

映维网:这些RGB相机还要提供See-Through透视MR功能,也会额外增加功耗。功耗问题也是促使手柄控制器转向自我追踪的原因之一吗?

孙立:是的,控制器需要更加低成本、低功耗,所以不太可能用RGB相机来做。

映维网:通过头显设备对手柄控制器进行定位追踪,和通过手柄控制器进行独立定位追踪,这两种技术方案哪个更有难度?

孙立:毫无疑问,手柄控制器的自我追踪更加有难度,更加有挑战性,这也是为什么一开始不这么做,现在才这么做。

首先,手柄控制器的自我追踪系统需要一定的算力和成本,我们不可能在手柄上搭载XR1或者XR2芯片去做定位追踪,这样价格就会很高。因此,需要用相对来说较为低端的芯片,而以前的低端芯片的算力又是不够的。现在,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一些中低端芯片也能很好地实现流畅的手部定位追踪。

其次,需要对手部和头部进行坐标系统一。如果手柄只是自己管自己,输出各自的相对坐标系,这个难度相对较小,但如何保证手柄的坐标系和头显的坐标系是统一的,这个就有难度了。

以前坐标系的统一比较简单,相当于把头显理解为一个参考系,然后在这个坐标系中用头显去追踪手柄控制器,把头显当做手柄控制器的坐标系零点。但是,现在系统不一样了,手柄跟头显之间没有了这种直接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下一代Quest的手柄背面应该有两个摄像头,正面看起来有一个摄像头。手柄应该需要通过摄像头或者说红外相机,对头显进行定位追踪,也就是说手柄在做SLAM之余还要找到头部的位置,然后进行三个坐标系的统一,也就是左手、右手和头。

这三个坐标系必须要达到非常完美的统一,否则就会很乱,你会觉得手柄跟头看起来不真实。你的眼睛在头上,你再去看手柄,如果这三个坐标系有偏差的话,你会看到左手可能偏右一点,右手可能会歪一点,这样的话体验就很不好了。

如何把这三个坐标系给统一起来,目前我也只能猜测。其中一种方式就是,手柄的正面摄像头可以拍摄头显上的一些特征点,可能是红外灯这种,在头显上布置红外灯。它不用实时匹配,只需每隔一段时间做一次,保证统一坐标系的准确性。比如,在识别1~2次或者初始化之后,接下来一段时间可能就不需要了,手柄可在任意位置移动,也不需要实时解算头显的位置,然后再过一段时间后,再统一一下坐标系。

这是一种可能的坐标系的统一方案。如果用这种方案,那么对于每一个SLAM个体的累积误差的要求就很高。我们都知道,SLAM会有累积误差,时间长了就可能会产生漂移。像手柄这种算力比较低的设备,漂移的程度可能会更加厉害。所以,要在手柄、头显三个坐标系的累积误差下做到统一,这个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映维网:这种方案的转变,涉及额外的芯片和摄像头,Facebook也说它是一款高端头显,你预计最终产品定价会是什么价位

孙立:这个产品化以后,会是一个中高端的价格,可能是Quest 1的399美金价格。我们都清楚,Quest 2跟Quest 1在技术上没有啥区别,但是价格便宜了。再下一代Quest可能也会是这种情况,就是再迭代到Quest 4(可能是这个名字)也能做到Quest 2这样的299美金价格。

但是,后面可能会将手柄和头显拆开来卖,他们之前的采访反复提到过,如果减少手柄,可以大幅降低消费者入门门槛。现在Quest 2头显加手柄的官方标价是299美金,再迭代两代暂时叫Quest 4,那么它单头显可能可以做到199美金。头显本身只有两个RGB摄像头,比四个灰度摄像头更少,虽然RGB摄像头成本更贵一点,但也是稍微高一点,然后两个手柄还可以单独作为配件卖。

作为配件卖以后,主要操作方式就变了,变成了手势,手势可以作为它官方的标准输入方式,这样很多用户就不需要买手柄了,而只需要用手势就可以完成全部日常操作。这里的日常操作,也就是我们刚才前面提到的,下一代Quest的重点是要从游戏转向日常社交、办公,取代多屏、大屏电脑,走向更加日常化的使用。

另外,它视频里还做了非常多的See-Through透视MR结合,比如说锚定键盘,甚至还可以用普通的写字笔做识别输入。我认为Facebook具备这种很强的CV能力,在常规的纸上写字,可以转化成AR/VR系统里的输入内容。

所以,它的单头显价格有望做到199美金的价格,把这两个东西拆开来卖,100美金卖手柄,199美金卖头显,这样产品的最小消费成本反而变低了,对于销量的提升反而有了帮助。整机价格最终可能会有些提高,但入门门槛其实降低了。当然,我同样认为这不太可能发生在下一代产品上。

映维网:刚提到因为色彩的丰富,RGB摄像头更有利于做手势识别,能再深入讨论下吗

孙立:从两个方面来讲,第一鲁棒性会更好。现在Quest 2用的灰度摄像头做手势交互,大部分情况下,已经非常不错了。我们影创也有手势交互的算法,最早就是在RGB摄像头上做,而且在RGB摄像头上做到了很好的鲁棒性,后来我们把同样的算法移植到了灰度摄像头上,发现鲁棒性差了很多。这个也很好理解,因为人的手有非常明显的颜色特征。

Quest 2透视

其实,手跟背景之间的颜色会非常影响鲁棒性,在灰度摄像头里很容易发生手部跟背景颜色相近的情况。因为本身并不识别颜色,背景哪怕不是皮肤的颜色,也可能看起来非常相近,只要色彩的灰阶和饱和度接近,就会非常相近。所以,这对算法是一个更大的挑战。

但在RGB摄像头里,除了跟皮肤颜色特别接近的背景,大部分颜色识别都可以做到非常好的鲁棒性。当时我们就觉得灰度的挑战性很高,后面我们也做了非常多的算法优化,能够在灰度摄像头下做到非常接近Quest的鲁棒性效果。

所以从鲁棒性来讲, RGB摄像头会比灰度摄像头更好,因为它提取的信息会更多,会更容易地去识别手部的姿态和动作。但是,这也反过来带来了负面影响,就是RGB摄像头的延迟会比灰度摄像头更高一些,因为同样分辨率下RGB摄像头需要传输的数据量会更大,可以理解为灰度摄像头只需要传输一个颜色通道,RGB摄像头则需要传输三个颜色通道。

如果只是用普通的传统手机的RGB摄像头,延迟都会比较高。所以,我们如果要做See-Through,一般会选用全局曝光的摄像头,降低它的运动模糊,降低它的本身延迟。

虽然Facebook也展示了可检测手部动作的手腕配件,但目前并没有真正实用。在手部没有任何传感器的情况下,手部的延迟就完全取决于摄像头带来的延迟,也没办法像头部一样正确预测手部的下一个动作(前文所说,头部可通过预测来降低延迟)。

总体而言,目前的手势延迟勉强够用,我相信它下一代产品即便用了RGB摄像头也不会太高于现在的整体延迟——应该在七八十毫秒的样子。新的RGB摄像头带来的额外延迟可能只有10毫秒,相对于七八十毫秒,10毫秒并不多。再通过算法的优化,可以接近现在Quest 2的手势延迟效果,但是鲁棒性会得到大幅提升。

这样一个情况下,我认为整体的交互体验会比现在更好。同样的延迟,更高的鲁棒性,我相信这个能做到。

映维网:从硬件角度,能不能通过高帧率的RGB摄像头来降低延迟

孙立:RGB摄像头的帧率其实蛮难做高,做高了功耗又上去了。在它既要做SLAM,又要做See-Through的情况下,它的帧率并不会特别高,我认为还是会在60Hz左右。

现在的手机不是都有慢镜头模式吗,可以开到120Hz,但如果真的开到120Hz,手机的发热就会明显提升,还有续航就会大幅下降。在现在的算力下,我认为120Hz没有必要。如果开到120Hz,每一帧时间的间隔就会变成9毫秒的样子(60Hz是16毫秒),间隔变短也会导致每一帧处理的时间变短,这样反而会造成综合负载提升。

现在真正的做法,在Quest 2上的做法,不管开不开See-Through,都可以用一个比较低的帧率,再加上三维重构来实现。也就是说,这个画面不是被拍摄出来的,而是被渲染出来的。我们可能会渲染60帧,然后再通过ASW+PTW做到120帧。

映维网:前面我们提到了那么多技术难点,你认为其中最难攻克的是哪个

孙立:我认为是See-Through。Quest 2上只是做了一个黑白的See-Through概念,可以是Demo。真正彩色里面的挑战,其实非常大。如果要做到它现在视频里的高清晰度,看到手在写字,看到家里的环境,做到这样的一个清晰度,对整个系统的要求会非常高,需要用到非常多的算法和优化器。我觉得,彩色RGB See-Through是整个新产品的最大挑战,这个也是我们预测苹果未来会推出的AR/VR产品里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而苹果可能会有更高的处理能力和更高的分辨率。

映维网:目前常规情况下,这种基于RGB摄像头的See-Through能做到多大的分辨率

孙立:正常来说,现在应该会在单眼1280×960这样的级别,这样才刚刚好够,允许我们去看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清晰的世界,我觉得下一代Quest可能会是这样的一个分辨率。如果计算机要实时处理两个RGB的1280×960分辨率且帧率为60帧的信息量,负载已经很大了。如果我们把采样的帧率降低到30帧,通过重构的方式来进行插帧,这样也许会获得更高的分辨率,做到和屏幕匹配的单眼2k*2k也是可以的。当然,苹果可能会有更高的分辨率。

如果要处理更高的分辨率,至少目前的XR2算力还是很难实现的。当然,苹果可能会用它更强大的M1芯片,或者他们也为AR/VR专门做了芯片上的定制优化,我相信苹果可能会出一个更高分辨率的产品,但它不一定是直接一个这么高的分辨率。我也听说了一些传闻,说苹果是通过多相机的拼接,它的摄像头会比较多,通过这种拼接方式也有可能提升分辨率。但是,目前的芯片算力确实还是瓶颈,可能要到下一代XR芯片,整体的性能就可以再往上提一个档次。

映维网:这种Video See Through的MR方案对AR/MR行业会有影响吗

孙立:我们认为,在一段时间内MR会跟VR直接融合,这里的MR是指具备空间感知的设备,比如HoloLens和影创鸿鹄。这类设备会被VR的Video See Through覆盖,因为VR的Video See Through有更好的视场角体验。

大家都知道,无论是HoloLens,还是Magic Leap,还是国内一些产品,短期内MR设备(Optical See Through)再怎么做都不会有一个又轻便又大视场角提升。目前,只有VR的Video See Through方式,再加上Pancake光学,才能做到。

Optical See Through有一些天然的缺点,比如说处理遮挡的时候,处理黑色的时候,处理阴影的时候,Optical See Through就做不到,因为黑色不发光。如果你想显示一个区域的黑色,黑色在MR里又不发光,结果在光学透射里就变成了透明,没有办法正确显示一个黑色场景。但是,在Video See Through里,这个就可以非常好地克服,通过摄像头的捕获,屏幕里可以真的不发光,我们也看不到外界的光线,所以就成了真的黑色遮挡。

克服黑色可以带来更加真实的MR体验。我会发现,市面上所有MR眼镜(Optical See Through),不管HoloLens,还是Magic Leap,还是其他眼镜,在显示内容的时候都会有一种难受的漂浮感觉,虚拟的物体始终感觉是虚拟的,不是那么真实。这种感觉在iPhone ARkit里反而感受不到,ARKit更可以做出一些以假乱真的效果,这是Video See Through和Optical See Through的一种天然的感受。

Video See Through如果做的好,可以完全做到以假乱真。因为它可以实现更好的环境光渲染,可以实现更好的遮挡,可以实现更好的阴影。阴影非常重要,我们以前做游戏都知道,如果不给怪物加阴影,怪物看起来就会像是漂浮在屏幕上,但一旦加了阴影,就会感觉怪物是踩在地上。这样一个情况下,Video See Through的混合现实效果会更接近真实。

另外,Video See Through的价格也可以做得非常漂亮,我觉得VR Video See Through接下来会降维打击现在的Optical See Through MR,这是一个趋势。大家可以看到,现在市面上的MR眼镜都非常贵,HoloLens 3万多,Magic Leap 也很贵,即便是一些国产的眼镜,包括我们的MR眼镜,甚至都是1万以上的价格。但如果通过Video See Through的方式去实现MR效果,整个成本会降得非常低,就是一个VR眼镜的价格。下一代Quest,就算卖399美金,甚至是499美金,折合人民币也才3000多块钱。

所以,我认为VR + Video See Through会很大地打击Optical See Through的MR市场,我们影创从去年Q4开始,也全面转向VR + Video See Through的方案。

我们看到Facebook的研究,认为它一定会做到彩色Video See Through,一定会通过彩色Video See Through方案去挤压像HoloLens这样的这种MR应用。Facebook越来越多地在做一些以前MR公司在做的事情,跟工业结合,跟培训结合,跟教育结合。Facebook的进入,现在可以有更低的价格且更好的体验。我也深刻认为,这个事情马上就要发生,也是我对未来一段时间内MR和VR合二为一的一个判断。直到未来哪天轻便型的Optical See Through方案出现了,才可能会再次发生改变。

我觉得2027年、2028年可能是一个时间点,扎克伯格之前也曾预言,那个时候Optical See Through光学方案可能会变得真正的成熟。再比Pancake VR做得更加轻便的情况下,才会慢慢兴起。

还有一种,我们叫另类AR,有些公司把它定义为Assistant Reality(辅助现实),高通的定义里叫Smart Glasses(智能眼镜)。这样眼镜的市场,我认为会继续小规模存在,但不会有VR+Video See Through这样的一个更大规模的应用市场。这个东西不像是一个计算平台,就像有些公司给它的定义一样,就是个辅助产品,而不是一个全息显示的产品,也不是元宇宙的一个入口。

映维网:从更长远的技术发展角度,Optical See Through有没有可能做到显示黑色

孙立:我们也在研究这个方面,它是可以做到,比如用调整液晶的方式做遮挡,当显示黑色的时候,再给镜片添加一层额外的液晶,一种光栅性质的方式,对我们眼睛进行一些遮挡。

这个难度很高,并不是我们传统理解的在眼前遮挡一片东西就能够看不见了。你可以自己试一下,拿一小黑纸片遮到眼睛前,你会发现遮不住你的眼睛,除非把整个眼球都给遮住,否则你就会透过黑纸片看到背后的东西。因为光是从四面八方进来的,所以这个难度很高。它需要做一种类似于全息或者复眼显示的方式,才能够制作黑色的遮挡。

我看一些专利,包括我们自己的研究,传统衍射波导和HOE这种衍射光栅结构,我认为还需要时间,到2027年、2028年有可能能成熟,但用户不会等你,VR用户市场已经起来了,用Video See Through的方式去体验MR更切实际。

映维网:对于下一代Quest产品,Facebook也说了明年就要上市,预计这款产品会对VR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孙立:我认为,VR从大家所认为的小众垂直游戏娱乐市场变成了生产力工具,这个转变非常重要。

回顾电脑的发展历程,在个人电脑普及之前,雅达利这样的公司都在做游戏机,非常简单的打乒乓球那种游戏机,也已经卖出了一定的销量。但是,电脑市场的开始爆发是在苹果、IBM等推出了具备办公能力的个人电脑之后,其中典型的软件有电子表格VisiCalc,微软的Office三大套件。这些之后,电脑的销量才真正意义上爆发了。我认为VR也是一样,如果VR只是一个游戏机,那么它的销量一定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参考游戏主机市场的销量,每年Switch + PlayStation + Xbox也就几千万台的销量。

所以,既然我们认为VR、MR是下一代计算平台,那么它一定要能够给生产力带来提高,只有当它变成一个生产力工具之后,所有的人才会去用它,有足够多真正去用它的人之后,才会形成足够多的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才会变成一个大家愿意用的社交平台。社交平台需要有用户,你一个人上去就不叫社交平台了,所以它会先变成一种生产力工具,又通过它的通讯能力,包括Facebook一直在推的Workrooms这样的办公,后面又变成了社交平台,变成了元宇宙这样的一种迭代。

游戏是一个重要的功能,但不是大众消费者去买VR的刚需。现在大部分人买VR是为了玩游戏,这种VR的销量有限,但一旦买VR变成了买一种生产力工具,就会变成大家像买电脑一样自然,每个人家里都会有电脑,每个公司都会给员工配电脑,玩游戏反而成了一种额外的能力,这样才有可能变成真正普及的大众消费设备。我觉得这个过程非常重要,也是下一代Quest我认为将带来的一个革命性的改变。

映维网:关于下一代Quest我们已经讨论了非常多,这款设备也可能给我们行业带来重大的影响。那么,在这么一种行业发展趋势下,影创有在做哪些努力呢

孙立:正如我们刚才所讨论的一系列东西,我们影创也很早就开始在持续跟进。从去年Q4开始,我们就对下一代手柄做了相同技术路径的规划,也在今年推出了我们的6+6参考样机,现在我认为应该是国内最接近Quest体验的6+6设备。虽然我们以前主要是家做AR的公司,但从今年开始,我们的路线也非常接近类似Facebook,刚刚我们也讨论了VR、MR已经不分家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会更加全力地去攻坚所有跟VR+Video See Through方案有关的一系列技术,目前主要包括手势交互、自追踪手柄、Video See Through里的一系列非常重要的算法,比如ASW、PTW、重构等一系列算法。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做MR、VR的积累的进一步提升,尤其是Video See Through的一些重要算法,都源自于我们做VR时针对帧率做插帧算法的要求。这些东西其实非常重要,但是国内很多厂商的技术研发都集中在光学,这种公司认为光学可能是最重要的。并不是说光学不重要,而是目前消费者能够感知到的并不在Optical See Through里面,因为这些东西的价格成本都太高了。

VR + Video See Through才是目前大众消费者能够去感知到的东西,当大家都用这样的方案,它真正重要的是显示效果,渲染的效果,能不能做到90帧,能不能做到低延迟。这些反而是我们非常容易忽略的。我相信我们接下来能把Video See Through做到全国最好。

注明:洞见系列都属于映维网创始人刘卫华独立思考创作的行业评论性文章或采访文章】
本文链接https://news.nweon.com/91443
转载须知:转载摘编需注明来源映维网并保留本文链接
素材版权:除额外说明,文章所用图片、视频均来自文章关联个人、企业实体等提供
QQ交流群苹果Vision  |  Meta Quest  |  微软HoloLens  |  AR/VR开发者  |  映维粉丝读者

您可能还喜欢...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