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件尺寸缩小100倍,哥大教授发明波导光传播新技术
本文相关引用及参考:phys
由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物理学助理教授余楠方(Nanfang Yu)领衔的一支研究团队日前发明了一种方法,通过纳米天线来高效地控制在狭窄路径或在波导中传播的光。
(映维网 2017年4月18日)由哥伦比亚大学应用物理学助理教授余楠方(Nanfang Yu)领衔的一支研究团队日前发明了一种方法,通过纳米天线来高效地控制在狭窄路径或在波导中传播的光。为了演示该技术,研究团队开发了光子集成器件,其尺寸非常细小,而且还够在宽广的波长范围内保持最佳性能。
光子集成电路(IC)基于在光波导中传播的光,而控制这种光传播是构建这些芯片的关键因素,因为其是通过光来传输数据,而非电子。余楠方的方法可以实现更快、更强大和更高效的光学芯片,从而能够转换光通信和光信号处理。该研究已于4月17日发表在《自然纳米技术》期刊上。
余楠方说:“我们构建了最小体积和最大工作带宽的集成纳米光子器件。我们现在可以在纳米天线的帮助下减小光子集成器件的尺寸,其程度与20世纪50年代大型真空管被更小的半导体晶体管所替代的情况类似。这项研究为基本的科学问题提供了一个革命性的解决方案: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控制在波导中传播的光呢?”
沿波导传播的光波的光焦度被限制在波导芯内:研究人员只能通过位于波导表面附近转瞬即逝的“尾巴”来访问导波。这些微妙的导波特别难以操纵,因此光子集成器件的尺寸往往较大,需要占用大量的空间,从而限制了芯片的器件集成密度。缩小光子集成器件的尺寸是研究人员面临的主要挑战。这也反映了摩尔定律,亦即电子芯片中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两年翻一番。
余楠方的团队希望寻找最有效的方式来控制波导中的光,于是他们通过纳米天线来“装饰”波导:这些微型天线会从波导芯内导出光,修改光的性质,然后将光导回波导中。密集堆叠的纳米天线阵列的累积效应十分强大,可以实现各种不同的功能,比如在不超过两倍波长的传播距离内进行波导模式转换。
余楠方说:“考虑到传统的方法需要长度比波长超出数百倍的器件,所以我们的方式是一个突破。我们能够将器件的尺寸减小10到100倍。”
余楠方的团队开发了一种波导模式转换器,可以极爱凝固特定的波导模式转换为另一种波导模式。这是实现模分复用(M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的关键。光波导可以支持基本波导模式和一组高阶模式,就如同吉他弦可以支持一个基本音调及其和弦一样。模分复用技术可以大幅度增加光学芯片的信息处理能力:通过相同的波导同时传输几个独立的信道。余楠方解释说:“这种效果就像是,比如,乔治华盛顿大桥可以神奇地处理多几倍的交通流量。我们的波导模式转换器可以创建容量更大的信息通路。”
他计划下一步将主动可调谐光学材料纳入光子集成器件,从而实现对在波导中传播的光的主动控制。这样的主动器件将成为增强现实眼镜的基本构件,而余楠方目前正与同事Michal Lipson、Alex Gaeta、Demetri Basov、Jim Hone和Harish Krishnaswamy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