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巴拉:行业北极星Vision Pro过度设计不适合产品市场

斯坦福最新研究:VR同理心共鸣存在不确定性

YiViAn 2016年8月2日)斯坦福大学的虚拟互动实验室(VHIL)正在开展一个名为“Empathy at Scale”的新项目,测试利用虚拟现实来增强人们对无家可归的人的同理心。借助最新的Oculus Rift,VHIL希望挖掘出新的可能性来增加虚拟现实和科技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从6月24日到8月1日,VHIL在斯坦福的白色广场和圣何塞科技博物馆对大约1000参与者进行了测试,观察不同的条件对同理心的激发情况。每个参与的志愿者会被随机分配到四个测试条件的其中一个,而且是在虚拟现实中。参与者在戴上Oculus Rift设备后会从第一人称视角去体验一名无家可归者的感觉。

VHIL的项目经理Elise Ogle说到:“他们会看到四个场景:被赶走,失去了公寓和工作,睡在车上,最终留宿于远离街道的公共汽车上。”

Ogle表示:在整个数据采集过程中,研究人员调查了参与者并评估参与者对其他人的同情心水平,以及他们的“同情他人的倾向”是怎样。

助手Marissa Werts解释了其他三种同理心引发条件,其中两种是不包括任何的模拟。参与者需要阅读一个关于在海湾地区无家可归人口的统计数据包,或者是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一个关于成为无家可归者过程的故事。第三个条件是进行刚才那个无家可归者故事的桌面模拟体验。

参与者反馈

在7月5日,带着体验虚拟现实的期望,斯坦福大学的一位学生进入了白色广场的VHIL帐篷,在被随机分配后失望地走出帐篷。“我没有感受到太多的同理心,”他说,“我已经很熟悉[无家可归]这个话题,但这和阅读一篇文章没有任何的不同。”

和这个学生的反应相反,一个女生在相同场景下有着不同的反应。她说:“这非常令人深思。”然而,她解释说,无论结果如何,无论她目前生活在哪里,她都不认为体验过虚拟现实就一定会改变她对无家可归者的态度。

事实上,没有一个参与者报告说有留意到自己对无家可归者的同情度的变化。然而,一个在科技馆体验过虚拟现实情境的参与者说,她对无家可归的同理心发生了显著变化。

她说:”这个体验的沉浸感很高,当我生活在一个车上时,我感到非常无助和深深的绝望。我真的不知道如何组织起自己的生活,所有事情都是一团糟。”

Ogle解释说,研究小组早已经预测到这种情况。Ogle指出:“每个人对虚拟现实的感受都不同,人们的同理心变化也会有不同。不同的反应显示出一定的共性。”

然而,Ogle认为虚拟现实和Oculus Rift的积极影响不仅远远超过了其缺陷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确定,但又非常具有前景的的未来。

引用参考Rebecca Mak@stanforddaily、图片取自kqed.org

本文链接https://news.nweon.com/19819
转载须知:转载摘编需注明来源映维网并保留本文链接
素材版权:除额外说明,文章所用图片、视频均来自文章关联个人、企业实体等提供
QQ交流群苹果Vision  |  Meta Quest  |  微软HoloLens  |  AR/VR开发者  |  映维粉丝读者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