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是怎样在改变慈善事业的
根据2016的每项技术趋势预测来看,虚拟现实将要实现飞跃,从一个不起眼的实验性概念变成一种适销对路的产品。或许相比最近出现的科技相关的产品如无人机或悬浮滑板,虚拟现实周边产品还会更多地改变我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慈善技术的曙光
虽然VR一般只会和游戏联系在一起,但最近因为一些严肃的理由它开始频繁成为头条新闻。慈善机构带头开始把这项技术运用一些有趣的地方。最近,新西兰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邀请了当地的居民通过虚拟现实观看了影片《Clouds over Sidra》。他们让奥克兰的居民戴着虚拟现实头显从12岁的Sidra的视角,来到叙利亚的一个难民营中。这要比穿着polo衫拿着剪贴板在购物中心追着你跑的宣传员更有说服力,不是吗?UNICEF NZ报道,他们从公众处得到了巨大的反响,当场就有六分之一的人捐款,是平时的两倍。
运用了VR的慈善机构和NGO/NFP组织开创了让人们心怀仁爱这种主要的文化转型,而不只是一时之势。比起把钱投入到抽象的概念中,运用VR构建出设身处地的体验这种比传统方式显然更具说服力。
VR会以一种更为真实的,触动人心的方式让人们去体验难民营中特定群体所处的苦境,有些视觉或听觉受损,而有些是喝不到洁净的饮用水。不再仅仅因为出于内疚或义务而往红色募捐箱里投硬币。
改变共鸣的本来面貌
但是假如除了鼓励我们向慈善机构捐钱和投入时间,还有其他更有意义的事呢?如果它确实改变了共鸣的本来面貌呢?
共鸣这一概念主要表现为慈善捐款,需要把大量丰富的想象力幻化成实际行动,它需要捐款人有一种责任感能够被打动然后参与其中。如果抱有偏见或有为难之处,你就不会觉得有必要给慈善机构捐款。例如,如果你无法感知或体会难民们所处的绝境,那么你就不太会想继续帮助他们。
然而,VR把共鸣的概念从内部转移到了外部。通过佩戴上一副眼镜,然后踏入另一个世界,你在逐渐升华一种情感转变。这比单纯尝试去想象战争,恐怖事件或饥饿的情形要更具影响力。即使电视可以带来一种类似的视觉体验,哪怕不考虑感官,它也不能和VR能实现的那种精细的触觉体验相提并论。你可以跟着图像一起眨眼,转头;它是完全沉浸式的三维体验,绝对不会让你视而不见。
机器人会让我们更有人情味吗?
它回避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就是,VR对人类能动性来说意味着什么。与通常理解的没有人性的机器人和技术相反,未来的技术会让人们投入更多感情?从《弗兰肯斯坦》里面的人造怪物到《终结者》,再到最近的《Ex-Machina》,虚拟电脑迷,人形机器人以及其他人造作品都是一些没有人类感情的典型范例 。
然而在现实中,随着日本带头制造能识别感官的机器人,有感情的机器人会比我们想象的更快到来。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虽然VR是一种复杂的技术,只发挥了由基本细节组成的最基本的功能。但是它已经以一种极具人情味的方式在感化我们。
然而,把虚拟现实和慈善之间的联系问题化也很重要。把目前最昂贵的技术之一的虚拟现实用来帮助世界上最穷的人们,是否有点讽刺或是虚伪(也许只是很普通地觉得不错?)?那些无法用VR来营销寻求更多捐献者的小型慈善机构是否马上就落伍了?
用一种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或许VR距离成为慈善机构的传统惯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趣的是,一路走来我们会发现,与我们的猜测相反,科技可能只是让我们更有人情味。
观看这个交互性的360度短片探索一个不幸的孩子过着怎样的生活,你能体验到慈善机构对VR的一种革新使用。
[VIA thevo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