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手体验:Ray-Ban Display智能眼镜+Neural Band腕带

PICO 4 Ultra

查看引用/信息源请点击:uploadvr

Meta Ray-Ban Display的上手体验

映维网Nweon 2025年09月22日)Meta已经发布了备受期待的带屏智能眼镜Meta Ray-Ban Display。日前,Upload的大卫·希尼(David Heaney)撰文分享了自己的上手体验:

上手体验:Ray-Ban Display智能眼镜+Neural Band腕带

Meta Ray-Ban Display显然是一款存在明显缺陷的第一代设备,而Meta Neural Band腕带的表现却惊艳得犹如魔法。若你尚未清楚背景:这款智能眼镜是Meta首款搭载显示功能的眼镜产品,于本周Connect 2025大会亮相,计划在9月30日登陆美国实体店,售价800美元,并附赠Meta研发多年的表面肌电信号腕带Meta Neural Band。

上手体验:Ray-Ban Display智能眼镜+Neural Band腕带

设备的实际体验究竟如何?在Connect 2025现场,我找到了答案。

造型设计与漏光现象

除成本外,智能眼镜增设彩色显示屏的核心代价是为了维持续航不得不增加的重量与体积。Meta Ray-Ban Display重69克,相比普通款Ray-Ban Meta眼镜的52克与非智能款式的45克更为厚重,镜框与镜腿都明显加粗。

上手体验:Ray-Ban Display智能眼镜+Neural Band腕带

路人几乎不会把普通款Ray-Ban Meta眼镜视为智能设备——仅摄像头会暴露特性。对于Display版,即便用户未开启显示屏,其加粗的框架都明显异于常规眼镜(Meta宣称漏光率仅2%)。YouTube平台旨在吸引点击的缩略图实为伪造,我询问的参会者无人能判断显示屏是否开启,但加厚框架注定使其显得笨重。

这方面的重要性因人而异:对部分用户毫无影响(粗框眼镜甚至已成为时尚选择),但对其他人则是决定性缺陷:多位参会者直言“技术惊艳,但不想看起来像个怪胎”。体积对销量和用户留存的影响令人好奇,毕竟未来真AR眼镜只会更厚重。

上手体验:Ray-Ban Display智能眼镜+Neural Band腕带

舒适性方面,非Meta员工尚无法判断是否适合全天佩戴。我个人在两次15-20分钟体验中未感不适,但时长短不足以定论。我们计划于下月自购设备进行续航测试以评估舒适度。

腕带与平视显示体验

与普通款相同,Display版支持语音控制Meta AI,侧边按钮和触控板可进行拍照录像、音乐控制等基础操作。但其独特之处在于随机附赠的Meta Neural Band肌电腕带。

当前版本支持四种手势:

  • 中指拇指捏合:双击开关显示屏/单击返回系统菜单

  • 食指拇指捏合:相当于点击

  • 食食指侧边拇指滑动:虚拟方向键滚动操作

  • 食食指拇指捏合旋转:模拟旋钮调节音量或变焦

无需夸张动作,肌电技术允许手腕自然垂放甚至置于口袋中操作,黑暗中亦可使用。Meta计划12月推出软件更新,支持在腿部等平面手写输入文字。The Verge记者将这听似科幻的功能描述为“惊人流畅”,但我未能亲试。

腕带控制着仅右眼可见的固定平视显示器,它位于视场中右下方,覆盖范围约20度视角:伸直右臂并将手掌向内旋转90度可模拟宽度,向上旋转模拟高度。Meta系统界面类似智能手表,600×600分辨率下设有三个标签页:中央主页(时间、通知、音乐、Meta AI按钮)、右侧应用库(两列排布12款应用)、左侧快捷设置。

问题在于现有交互过于繁琐:无通知时主页仅显示时间与AI按钮实属浪费;应通过自定义手势呼出AI而非占用界面;导航效率低下亟需简化。有趣的是,Meta在2022年Connect大会曾展示过更合理的单页式原型(中央核心信息+四向快捷入口),不知为何最终未采用。

眼动追踪技术的整合将解决多数操作摩擦:通过注视选择+捏合确认的方式将革命性提升效率。当前体验如同iPod前的MP3播放器或iPhone前的智能手机:肌电技术注定是计算未来的重要组成,但需与眼动追踪结合方能完善交互。

另一问题是设备响应迟缓:在我体验的两台设备均出现频繁卡顿,界面动画帧率明显下降——这显然是眼镜而非腕带的问题(腕带识别成功即刻提供触觉反馈)。Meta向我们确认设备搭载的是高通2023年款第一代骁龙AR1芯片(与所有Oakley Meta产品相同),而非六月发布的高端AR1+芯片。采用两年前芯片的后果直接体现在性能方面。

Meta Neural Band本身表现完美:识别成功率达100%,音量调节等操作如魔法般神奇。虽有人抱怨腕带过紧,但我在第二次体验中调整至Fitbit的舒适松紧度后依然保持100%识别率。编织材质舒适度高,但长时间佩戴的工效学有待检验。值得注意的是,Meta宣布了Garmin手表与其智能眼镜的集成,但未来迭代中或将为腕带增添健康监测功能。

上手体验:Ray-Ban Display智能眼镜+Neural Band腕带

单眼显示的局限性

右眼接收的图像清晰锐利(角分辨率高于Apple Vision Pro),但高透光度下左眼完全无图像成为重大缺陷。这就像VR中遇到单眼渲染错误的糟糕体验。多人询问是否适合移动视频观看:尽管支持Instagram和WhatsApp视频播放,但单眼显示导致的双眼差异会引发眼疲劳。我十数次尝试拍摄镜片透视效果未果,最终采用官方宣传图替代。

上手体验:Ray-Ban Display智能眼镜+Neural Band腕带

这款设备仅适用于短暂查看通知或导航路线,长时间开启显示令人不适,视频通话等场景基本不可行。令我惊讶的是,多数媒体评测未深入探讨单眼问题。或许我对双眼竞争更敏感?但现场多位体验者均提及这个问题。引导员同样表示整日听到关于单眼不适的反馈(注:我是右眼主导型用户)。

Meta首席技术官曾指出双眼显示系统成本会翻倍(同时需视差校正功能),重量或增至85克,售价可能达1200美元。但我认为这值得投入。Display版本就是面向早期用户的产品,而追求轻薄的人群本就不会选择现有厚度。或许首批平视眼镜用户最终会转向双眼方案,不知哪家厂商将率先实现。

延伸阅读Meta解释智能眼镜采用单屏设计原因:成本与技术难度双重考量

结论与展望

Meta Ray-Ban Display令我想起Meta Quest Pro,同样受过时芯片和关键组件的单配置所拖累。平心而论,它在移动通知查看和实时转译字幕方面具有实用价值,但距离完美仅一步之遥:若实现双眼显示、眼动追踪和更强芯片,我愿全天佩戴使用。

上手体验:Ray-Ban Display智能眼镜+Neural Band腕带

Meta未允许我带离设备,但赠送了这枚精致胸针。当前这对组合既带来挫败感创造惊喜,更令人对未来充满期待。Meta Neural Band的魔法般体验一旦搭配更优质的眼镜,或将成为Meta的”iPod时刻”(至于”iPhone时刻”,尚需等待真AR技术的成熟)。

本文链接https://news.nweon.com/132681
转载须知:转载摘编需注明来源映维网并保留本文链接
素材版权:除额外说明,文章所用图片、视频均来自文章关联个人、企业实体等提供
QQ交流群苹果Vision  |  Meta Quest  |  AR/VR开发者  |  映维粉丝读者
XR 招聘Job
XR Wechat Group/微信群

您可能还喜欢...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