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教师运用PICO VR技术创新国际中文教学

PICO 4 Ultra

查看引用/信息源请点击:映维网Nweon

利用PICO头显来向国际学生教授中文

映维网Nweon 2025年08月28日)根据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的郑茹兰正在利用PICO头显来向国际学生教授中文。

华东师范大学教师运用PICO VR技术创新国际中文教学

从新疆哈密的戈壁绿洲,到黄浦江畔的华东师大校园;从痴迷小语种、汉语言与历史学的“别人家的孩子”,到用VR技术搭建跨文化课堂的创新者——郑茹兰的成长轨迹恰似一条跨越千里的纽带,一头系着年少时的多元兴趣,一头连着她现在的扎实实践。这位年轻学者在学术与实践的双向奔赴中,诠释着新一代中文教育者的使命与创新。

“戴上VR眼镜看到老师在豫园讲解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崇山峻岭’的含义。”来自日本的学生藤江聖海分享道,“我仿佛站在豫园的假山上,指尖可以触碰到山石,这很奇妙。”曾经晦涩难懂的成语变得鲜活可感,这正是郑茹兰参与研发的教学创新成果。

作为国内首个“国际中文教育元宇宙”平台的核心成员,郑茹兰全程投身研发工作,与技术人员构建了3D虚拟教学与生活场景。利用PICO头显,团队实现全球学习者在数字孪生的华东师大校园里“同处一室”,一起聆听教师授课,共同学习和生活。

全球学习者可以“走出校园”,欣赏陆家嘴的现代天际线、漫步多伦路的历史街区,与真实场景中的路人对话,在实景中理解“柳暗花明”的诗意,在互动中感受“余音绕梁”的韵味。课程不仅获得学员们的高度评价,还被人民日报海外版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教学不该只是平面的知识传递。”郑茹兰记得,为了找到最能体现上海文化的教学场景,她和教学团队一同走遍了豫园的九曲桥、陆家嘴的天桥,反复打磨每个镜头的文化内涵。磨课阶段,老师们放弃休息时间逐字推敲台词,只为让每个文化元素都能够通过屏幕精准传递,让学生真正领悟其中的文化意义。

喀麦隆学生宋缇雅的感慨让她记忆犹新:“以前看视频是旁观,现在戴VR是参与——我好像真的和上海路人聊了天,还看到一位老奶奶在给她的孙子讲道理!”

本文链接https://news.nweon.com/132067
转载须知:转载摘编需注明来源映维网并保留本文链接
素材版权:除额外说明,文章所用图片、视频均来自文章关联个人、企业实体等提供
QQ交流群苹果Vision  |  Meta Quest  |  AR/VR开发者  |  映维粉丝读者
XR 招聘Job
XR Wechat Group/微信群

您可能还喜欢...

资讯